重大题材影片《邓小平小道》已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播。今年2月19日,是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廿五周年的日子,我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,藉此缅怀这位世纪伟人。

影片讲述的是: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,邓小平下放在南昌城郊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三年零四个月,接受监督劳动的艰难生活。说是重大题材,该片不像以往伟人传记类题材电影那样的宏大叙事,而是展示出那时邓小平饱含工友情、夫妻情、亲人情以及由此而生发出人民情的家国情怀,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真实故事,感人至深。

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大群气势汹汹的红卫兵高喊着口号,来到邓小平工作的修配厂大门前,要揪出正在车间工作的“走资派”邓小平。邓小平临危不惧,毫不退缩,工友们劝他避一避,躲一躲,他却说:“还没到下班时间。”一心埋头在车床前,继续做他的钳工。在罗朋厂长的极力劝阻周旋和邓小平自己的巧妙斗争下,总算逃过一劫,免受冲击。每天上工,邓小平都会用他那浓重的四川家乡话向工友们打招呼:“大家好!”下班了,他又是一声:“明天见!”邓小平早年在法国工俭学,做过钳工。他磨锉的螺丝,精确好用,受到工友们的点头称赞。邓小平心系工友,工友也十分关心爱戴邓小平,可以说同事关系和谐融洽,感情真挚深厚。

当年,邓小平已65岁了。上下班,出入车间要绕个大圈,且途经街道,不太安全。罗厂长和工友们为照顾两位老人,特意在修配厂后墙上凿了一个小门,由此沿着山野荒坡、田塍地坎,开辟出一条小道,正如电影所揭示的那样——就是走在这样的小道上,邓小平构想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让亿万中国人民摆脱贫困,过上温饱,达到小康,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。这也是影片《邓小平小道》名字的由来吧!

工资被停发,经济拮据,一家几口,生活很困难。怎么办?小平和家人一起,动手劈柴,在院子里开荒种菜,引水搭厕积粪,共克时艰。平日里,难得有白米饭吃,糯米更是紧俏品,只是在过节时才可供应一些。有一年端午,邓小平一家申请到了糯米包了些粽子。可是在吃粽子时,被邻家一女孩看到。小女孩禁不住嘴馋,哭闹着要粽子吃。小平看到这一情景,心里极不是滋味,决然将粽子全送过去……家人、邻居、工友,那一件件一桩桩物事,无不让小平心里难过。“我们对不起人民!”“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路?”人民的生活,国家的富强,在一代伟人的心中足有千斤重。

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高材生。在校赛跑时,获过奖。身体原本强健,因受父亲牵连被迫跳楼摔伤,导致下半身瘫痪。邓小平写信向组织请求,回复同意将儿子接到南昌,与家人一起生活,这样多少有个照应。夜间,邓小平每隔两小时得去给儿子翻身,以免患上褥疮。因年长体衰,力不从心,邓小平总是累得汗流浃背。朴方看着过意不去,心里一直郁闷不言,沉默寡语,觉得自己是个累赘,邓小平为鼓励儿子信心,转移其注意力,发挥他物理专业之长,央求工友把家中坏了的收音机给儿子免费修理。可是在那时,大家都穷得叮当响,哪还有闲钱去买这些“高档品”了?!邓小平只好将自家的收音机故意弄坏,让儿子去修理好,以此获得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。面对地位的反差和逆境,邓小平始终不颓废,不低沉,依然充斥着对人生的信念。在工作之余,邓小平推着轮椅上的儿子,相互鼓励着说:“我的人生经验有两个。一是不怕,二是乐观。”是啊,坚定信念,不惧风雨,豁达乐观,越挫越勇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,正是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!

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”邓小平对家庭,对邻居,对工友的情谊,深深地融进他的大爱中。他刚毅坚韧的政治品格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担当,初心不改,始终不渝,如此家国情怀,成为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生价值追求。

整部影片在细节处见真情,在平凡处显伟大,将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,情节跌宕起伏,催人泪下,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!

(作者:游会雄)

        2022年2月20日